灌封胶固化后产生气泡因素有哪些? 如何消除灌封胶气泡?
导热灌封胶在电子封装、新能源电池、工业设备等领域应用广泛,但在固化过程中若出现气泡,会导致胶层导热性能下降、
粘接强度不足甚至器件损坏。思迈达结合多年技术经验,总结以下气泡成因及解决方案,帮助用户优化工艺,提升产品质量。一、气泡产生的主要原因
混合或灌注过程中引入空气
搅拌方式不当(如速度不均、方向随意)会导致空气混入胶液,尤其在胶体粘度较高时,气泡难以自然排出。
灌注时胶液流速过快或设备密封性差,也会裹入空气。
湿气或化学反应产气胶体或灌封件表面含有水分、潮气,与固化剂反应生成气体。
部分溶剂型灌封胶在固化时挥发溶剂,若挥发速率过快,易形成气泡。
固化条件不当固化温度过高:导致胶液内部反应剧烈,放热过快,气体来不及逸出。
固化速度过快:胶体迅速交联,粘度骤增,气体被“锁”在胶层内。
胶体自身特性问题高粘度胶液流动性差,气泡难以排出;低质量胶可能因配方缺陷或储存不当(如受潮、分层)引发气泡。
二、气泡的排除与预防措施
优化搅拌与灌注工艺
搅拌方式:按固定方向(如顺时针)匀速搅拌,避免剧烈晃动;手工搅拌建议10-15分钟,机械搅拌可结合真空脱泡装置。
真空脱泡:混合后胶液置于真空环境(真空度建议0.08-0.1MPa)抽除气泡,耗时5-10分钟即可显著改善。
控制环境与材料状态预热处理:灌封前将胶液和器件预热至30-50℃,降低粘度并促进气体逸出。
湿度管理:操作环境湿度控制在60%以下,避免胶体吸潮;灌封件表面需清洁干燥,必要时用异丙醇擦拭。
调整固化参数阶梯式固化:初始阶段低温(如40-60℃)缓慢固化,使气体充分排出,后期升温加速反应。
降低放热峰值:通过减少单次灌胶量或选用低放热配方胶(如改性有机硅胶)。
选用适配的胶粘剂低粘度胶:优先选择粘度低于5000cps的胶液,提升流动性。
高消泡性配方:含消泡剂的胶种可主动抑制气泡生成。
三、思迈达技术建议
针对复杂工况,思迈达提供以下定制化服务:
工艺诊断:通过红外热成像分析固化过程温度场,优化加热曲线;
胶粘剂定制:根据器件结构、导热系数(1-5W/m·K)及耐温需求(-50℃200℃),调整胶体流变特性;
自动化灌胶方案:搭配真空灌胶设备,实现高精度、零气泡封装,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模组等高端场景。
气泡问题需从材料、工艺、设备多维度协同解决。通过科学选胶、精准控温及真空辅助工艺,可显著提升灌封质量。
如需进一步技术支持,可咨询思迈达客服获取定制方案。